一九零 大战之前 (第2页)

作者:钱塘江潮信来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宗弼一看宗翰居然装病,心中十分不解。问道:“大哥,若陛下驾崩(阿骨打刚刚见国所以称呼也是十分混乱,有时候称老王,有时候称皇帝,有时候称陛下),这勃极烈大会只怕要议论下一任汗王的人选,大哥不在如何争取皇位?”

宗翰道:“我若回京,必然引起宗望不满,即使天意归我只怕也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于其要一个虚无的龙椅,不如掌握朝中实权。如今我金国初立,国中有千余谋克,现在云州就有占了七成,有这个2o万大军在,谁当皇帝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宗弼道:“大哥高明,但是真若选择皇帝,大哥总得有个意见。”

宗翰道:“只要不是宗望即可。”

兄弟二人商量以毕,立即分兵。宗弼选拔了3ooo名女真精锐勇士,每人配备了3匹战马迅北上,直奔金国京师上京会宁府。而宗翰带领人马不紧不慢的够奔金国的重镇黄龙府而去。

金军和西军分别班师,金宋边境的局势安静了下来。东京汴梁的朝廷紧张的气愤也消失的无影无踪,歌舞升平起来了。道君皇帝和蔡京、童贯等人还是猜忌西军,也开始想办法消弱西军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西军已经截住咩保吴仁,并且已经积极准备进攻西夏了。

只是是张邦昌心中并不安定,他掐指一算咩保吴仁早就该回国了。西夏军在得到朝廷的军粮、生铁后应该对西军有所行动了。如果西军和西夏纠葛再起,如何削弱西军是应该考虑的。特别最近西军上了一道奏折,说西夏军开始骚扰边境,希望朝廷增援,特别是要粮食、兵器、盔甲,更应该思考这件事情了。

实际上这道奏折是张叔夜代笔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找一各跟西夏国开战的借口。没想都张邦昌等人以为自己的计策实现了。本应高兴的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延安府当知府的侄子张子凡,这个侄子他还是非常看中的,本来派去延安府是让他监视西军,没想都这个张子凡在延安府就知道做生意捞钱。从这几个月给他的孝敬来看,这个张子凡是没少捞钱。

张邦昌给张子凡写了一封亲笔信,告诉他西夏军准备要进攻西军了,朝廷不会在拨给西军粮草辎重了,他让在张子凡做好准备,时刻准备逃回东京。

张邦昌不知道张子凡已经投靠了种师道了,他给张子凡写的这封信刚到延安府就让张子凡送给了种师道。

种师道把这封信的内容告知了军机处诸将,折赛花等人都长处了一口气,毕竟那个“国书”

是伪造的,但是这封信可是实打实的朝廷跟西夏国勾结对付西军的铁证。不过折赛花对李修缘更是产生的巨大的杀意。

种师道也知道西军最大的短板就是粮食,虽然几次征战劫掠了很多粮食,但是西军酿酒获利也是非常消耗粮食的。今年白薯已经大规模种植了,但是白薯营养不够不能作为军粮,只能是百姓充饥之用。西军也建立了很多大农场,但是这些农场也是生产西军的玻璃、香皂、骨瓷、布帛、美酒等商品为主,生产粮食的产量也只是自主有余而已,不能大规模的提供军粮。

为此种师道询问了张叔夜,张叔夜现在是西军的主簿这些账目管理的非常清楚,这也减轻了种师道和折赛花的负担。

种师道问道:“我军存量能够支撑多久。”

张叔夜道:“若完全停止酿酒和生产酒精,可以支撑1年半。如果酿酒如常半年没有问题。”

种师道说道:“如果1年内平定西夏又当如何?”

张叔夜道:“小人可保证西军粮食供应,但是西夏境内还有百万居民。今年咱们秋收上来的粮食,不知道能否供应上。西夏国现在缺粮,如果此时大战,他们秋粮能够收上来恐怕更少。”

种师道笑道:“你刚来,不知道白薯的产量。只要拿下西夏让他们的百姓吃一年白薯又如何。”

张叔夜听说国种师道找到了一种叫做白薯的东西,那个东西一亩可以产2o石,但是自己没有见过,因此不敢胡说。

种师道又说道:“不过粮食之事也不可大意。白薯秋后下来之后,可以用白薯酿酒或制作酒精,又可以节约一部分粮食。秋后也可以用以三换一的方法,用白薯换取百姓手中的秋粮也可以解决一部分粮食。另外安排世义,去全国给地采办粮食。现在江南还没有恢复,如果采购粮食苦难,也可让商队跟海商采购粮食,甚至我们商船也可以道东瀛、占城去采购粮食。总之要准备出2年的军粮。我们争取1年征服西夏,1年平定西夏地方。”

张叔夜听到种师道安排丝丝入扣,布局天马行空,不禁佩服,自觉跟对了东家。于是道:“侯爷放心,我这就安排。保正将士们只吃饱。”

种师道笑道:“还要穿暖。”

张叔夜道:“这个放心,如今方琼和单如圭师傅又制作成新的纺纱机,纱线多了,听说飞梭织布机又只不过来了,他们又在研究新的织布机,反正咱们延安布帛有的是。”

种师道听了满意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