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华夏集作者 > 第六十七集 夫差争盟

第六十七集 夫差争盟 (第2页)

作者:背砍刀诗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夫差大喜命入,勾践乃引范蠡、文种上殿,拜舞阶下,称颂不止。吴王赐命平身,分宾主之礼叙坐。越王命文种献上贺礼金币,吴庭诸臣,俱有馈赂,一个不落。

伯嚭大喜,向吴王奏道:越王只称颂我王之功,不提自己助兵之力,真乃忠臣。

吴王深以为然,遂命置酒于文台之上,请越王侍坐,诸大夫皆侍立于侧。

夫差:今日众卿雅集,可谓群英荟萃。传寡人诏命,太宰伯嚭治兵有功,赏为上卿;越王孝事寡人不倦,再增其国三百里,以酬助伐之功!

群臣:大王赏功酬劳,霸王之事也!

话音未落,伍子胥攘臂而出,高声疾呼:大王如此,是自投死路也!

夫差:相国何出此不吉之言:

伍子胥:呜呼哀哉!

大王伐齐小胜,则刚愎自用,不纳良言,只听谮辞。如此忠臣掩口,谗夫在侧,邪说谀辞,以曲为直,养乱畜奸,将灭吴国,庙社为墟,殿生荆棘!

夫差:老贼多诈,实为吴国妖孽,且欲专权擅威,倾覆吾国。寡人以先王之故,屡加容让,不忍加诛,以致狂悖妄言,目无寡人。今大庆之日,卿可退而自思,无劳再见。

伍子胥狂笑:老臣若是不忠不信,不得为前王之臣!

臣虽见诛,恐吴国随即覆灭,大王亦为奸人所掳。今便与王永辞,不复见矣。

说罢起身,拂袖趋出,毫不回顾。吴王手指伍子胥背影,深身打颤,怒不可遏。

伯嚭趁机献谄:臣闻子胥以子托于齐臣鲍氏,其叛吴之心,昭然若揭。

夫差闻言愈怒,乃摘下肋间属镂之剑,使人持之追出,以赐子胥,命其自刭。

伍子胥接剑在手,徒跣下阶,立于中庭,手指殿上夫差大呼:昔先王不欲立汝,赖吾力争,昏君方才得以嗣位。我又为你破楚败越,昌盛吴国,威加诸侯。今汝反赐我死,只恐我今日死,明日越兵便至姑苏,来掘汝祖坟社稷!

此言声如宏钟,殿上君臣皆闻,无不愕然变色。

伍子胥转身对家人随从:我死之后,可抉吾之双目,悬于东门,以观越兵入吴。

言讫长叹一声,横剑自刎。使者取剑还报,宝剑滴血在地,寒光四射。

夫差:相国临死之时,又说什么言语?

剑使:相国嘱其家人,命将自己双眼挖出,悬于国都东门,以观越兵入吴。

夫差大怒,亲自下殿,目视伍子胥尸:老贼!

一死之后,尚何知哉?左右,割其级,悬于盘门城楼;将其尸盛以鸱夷革囊,投于江中!

左右:喏!

夫差:日月炙骨,鱼鳖食肉,骨变形灰,复何所见?

内侍奉命,遂割下伍子胥头颅,悬挂城楼;复将尸体装入革囊,掷入江中。

伍子胥尸体随流扬波,荡激崩岸。土人捞取革囊,埋于吴山,由此改称胥山。

画外音:关于端午节来源,从古到今,向有纪念伍子胥、屈原及曹娥等人多种说法。但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故有文献认为,中国端午节习俗最早是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另有一说,因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族先人以龙为图腾,伏羲、女娲、轩辕等后人自称龙子龙孙,故于每年五月五日,举行盛大龙祭,称做端午节。

吴王既杀伍员,怒气稍息,乃进升伯嚭为相国。复欲增赐越国封地,勾践固辞不受。

勾践告辞归越,因思已除大患子胥,就此谋吴益急。夫差对此毫无防备,全不在念,只与西施歌舞升平,意益骄恣。

夫差欲图北上图霸,便在败齐还师次年,大卒役数万,先筑邗城,复穿深沟,东北以通射阳湖,西北使江淮水合,北达于沂,西达于济。

太子友见此,将欲批鳞切谏,又恐触父亲之怒,故思一计,欲以讽谏使吴王感悟。一日清晨,太子友怀丸持弹,在后园林中穿行一遭,衣履俱被露水打湿,然后入于内宫。

吴王深感奇怪,问道:我儿因何认履皆湿?

太子友:儿游后园,见秋蝉鸣于高树,自谓得所。不知螳螂枝缘条,曳腰耸距,欲捕蝉而食之;螳螂一心只对秋蝉,不知黄雀徘徊绿阴,将欲啄之。黄雀一心只对螳螂,不知孩儿挟弹持弓,将欲弹之。孩儿一心只对黄雀,又不知旁有空坎,失足堕陷,以此衣履俱湿,为父王所笑。(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源出于此。)

吴王笑道:汝但贪前利,不顾后患,天下之愚,莫甚于此。

太子友:父王英明,见微知著。然天下之愚,更有甚者。鲁承周公,有孔子之教,不犯邻国,齐无故伐之,以为遂有鲁矣。不知父王悉起境内之士,暴师千里攻之,大败齐师。

吴王:我儿所说不错。

太子友:父王以为,自此遂有齐国乎?

吴王:难道不是如此乎?

太子友:儿臣以为,父王便如其黄雀,只图捕蝉,却不知越王将选死士,兵出三江之口,入于五湖之中,将欲屠灭吴国。儿谓天下之愚,莫甚于此。

吴王闻言大怒:此乃伍员唾余,寡人久已厌闻。汝复拾之,以挠我大计耶?出去!

再若多言,非吾子也。

太子友悚然,认罪辞出,不敢复言。

转过新年,春来花开,江南一派花团锦簇。吴王设朝登殿,国相伯嚭出班进奏。

伯嚭: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夫差:何喜可贺?

伯嚭:徒吏昨日来报,邗沟开挖竣工,已经可以通航,北达于沂河,西通于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