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8 章 大计划 (第2页)

“你说得对,这话不吉利,蝼蚁尚且偷生别说人了。其实哥哥还是很恋家的,这会就盼着回家呢。”

海棠就说:“这边验收过就能回去了。您是想走水路还是想走地面?这时候的水上虽然冷了一些,还是很舒服的。要是走地面,要从这里走到西安,这一路跋山涉水很不容易。”

九阿哥就问:“你打算怎么回去?”

海棠回答:“我这会儿也有些拿不定主意,想从西安那边走,看看西安的事情完结得怎么样了。又想从湖广一带走,看看湖广那边后续如何

。总之很纠结。”

九阿哥说:“你纠结什么?这事儿有什么好纠结的。这样吧,你带着孩子从湖广一带坐船回去,我和你十哥从地面儿上走过去,到了西安再逗留一阵子,替你检查一番,最后再坐火车回京。

好处就是我们和你的想法不一样,你想检查的地方他们必然有应对,只有我们过去杀他们个措手不及说不定就能看到他们露出来的马脚。顺便你也能从湖广那边看看棚民安置,这次回京述职也有的说。”

海棠有些感动,因为这位胖哥哥完全是为自己考虑。要是依着九阿哥的打算,肯定会选择水路回去,在船上躺着也比在马上颠簸受罪强,为了让自己安心,到最后他选择了最辛苦的一条路。

海棠很感动,但是没说出来。

在四川又逗留了一阵子,半个月后,海棠带着扎拉丰阿父子坐船途径两湖再换火车回京。九阿哥和十阿哥带着弘晖先去西安,再坐火车回京。

两拨人马在重庆分别,海棠的属官们有一部分还在西安,让弘晖带着他们做最后的收尾,再由弘晖带着他们回京。她则是坐船顺流而下,在洞庭湖逗留两天转入湖北,再从湖北回京。

海棠本来想走马观花地看一看,但是在湖北境内的时候扎拉丰阿病了,高烧不止,海棠赶紧吩咐船队靠岸,带着扎拉丰阿上岸休息。

大夫们轮番诊脉后断定这是受了风寒,四五日后就能起身。

当地一些老大夫把脉之后说扎拉丰阿身体很虚,这一年来连续奔波受累,如今更虚,建议静养。

扎拉丰阿还很自责,觉得误了海棠的行程,就说:“格格,您带着阳儿先回去,奴才病好了之后再追上你们。”

海棠说:“这三五日咱们还是等得起的,放心吧,不会留你一个人在这儿。”

一连等了三天,扎拉丰阿不发烧了才离开。

九阿哥和十阿哥先他们两天回到京城。海棠回京的时候北方正在下大雪,雍正打发官员来车站接。车进入车站,月台的棚子下站满了官员,顶风冒雪来扶海棠下车,都言说海棠劳苦功高,这排场不可谓不大。车上很多同行的人挤在车窗口往外看,很多人都在心里羡慕,车厢里议论纷纷,说这是人臣做到了极致了。

随后海棠从车站出来上了车,百官们也纷纷上车,簇拥着海棠的座驾浩浩荡荡地从车站来到了西郊,再陪同海棠进入园子拜见雍正。

雍正特意在正大光明殿见海棠。

海棠进去之后叩拜完毕对雍正缴旨:“……两年辛苦,差事俱已完成,现向皇上缴旨。”

雍正也很正式地与她对答,最后安排说:“明日述职,诸位大学士,各部尚书,宗室诸王贝勒前来旁听。”

大殿上两边站立的百官一齐应答。

海棠这次的述职很重要,是对这两年的一个总结,更重要的内容是对将来的一个展望,也可以说是对将来的规划。

光是对这两年差事的总结都花了一天时间来述说,动用了无数的数据和折子,参与回话的属官

有五百多人。他们每人负责其中一项,当海棠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就进来在一边补充,同时也回答询问的问题。

第二天就是海棠对将来的展望,今天没昨天那么兴师动众,是关起门来极少数人有资格参与的一场会议。

今天参与会议的除了雍正和十三阿哥老六阿哥外,还有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小一辈的除了各位皇子外,就是弘阳弘杲弘明和十三阿哥家的弘暾。至于外姓人一个都没有出现,连许多铁帽子王都没参与进来。

海棠根据自己在这两年对去过的几省的看法和认知向雍正建议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积蓄实力,加大出口力度积蓄资本,同时探明各地的矿藏,提前铺设好道路。让民间大量人口从土地里脱身出来,国富带动民富,培养熟练工人,为第二步的开发重工业打好基础。

第二步就是发展重工业,她解释了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区别,阐述了重工业对国家的影响,这一步的目标就是初步形成工业化,在全国几处大省形成工业区。

这只是两个大方向,其中还有无数小项和需要完成的目标。大家光是听这里面的布局以及完成目标后带来的利益和后果就听得脑袋发胀,而且大家敏锐地发现这一个目标不是短短一二十年就能完成的,因此议论声很大,毕竟需要两代甚至三代帝王去推动。

如此长周期的一个计划真的能够执行下去吗?

而且这个计划真的有里面描述得那么美好吗?万一走错了怎么办?一旦走错了之后就有可能万劫不复。

上午海棠讲解这个计划已经讲解得口干舌燥,到了下午又要面对着这些人的问询一一解答。她反复强调,日后种田是不能富国强民的,庞大的疆域之间人口流动货物运输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越好。只有距离缩短了来往频繁了才会内外一心,这对安定社会非常有用。

但是他说的这些又和大家在上书房了解得不一样。上书房里面教育出来的是合格人才,也仅仅是合格而已,这样的人才放在几百年前或许真的是明君,但是放到眼下,真的有些弄不懂事情的发展了。

雍正就说:“这事儿不是一两日能说清楚的,再议吧。”

等大家散了之后,他留下几个兄弟讨论这事儿。还是因为那句话,兹事体大,这些人不敢轻易下结论。

如果赞成,将来若是执行下去出了问题怎么办?总要有个人为这件事情背锅,今日赞成的人就有可能是日后背锅的人之一。如果不赞成,可是目前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反对论据,没法证明这件事到底是对是错。

十三阿哥说:“姐姐的意思别的可能不太懂,但是重商轻农大家都听出来了。这与咱们以往看圣贤书上得来的意思大相违背,可咱们是从关外来的,圣贤书也没读几年,该不该遵守咱们也不好说……要不然这件事儿放到朝廷上议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