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曲辕犁 (第1页)

作者:子率以正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二叔公鸠杖轻轻点地,沉吟片刻后摇头道:“现在是农忙时节,大牲口哪里那么好添置,只能改日问问县衙的官儿能不能想想办法。”

“也好,倒是孙儿问问。”

李让了然,随后也不再提这茬。

大牲口,也就是耕牛,在这个时代的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

整个太平村一百三十多户人家,也就只有不到十头牛,这还是因为二叔公受过太上皇赏赐,是人瑞的缘故,官府才给配了这么些。

其他村子的大牲口只会更少,这个时候大家都需要大牲口,买肯定是买不到的。

几个婶娘送来粥给众人分了吃了,天色也就黑了下来。

李让回到临时居住的小木楼中,点燃了油灯之后,便取出纸开始沉思起来。

大唐的田土制度承前朝,被称之为均田制。

最早起源于北魏均田令,即:“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北齐时,改称桑田为“永业田”

太祖开国时着令,年满十八岁的良家男子均可分得田土面一顷,也就是一百亩。

这一百亩之中,有二十亩被称作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

永业田与口分田的区别便在于永业田可以传给儿孙,口分田在其田主身死之后便会被官府收回。

李让已经年满十八岁,按照大唐的律法,可去官府领田土一百亩。

本来其实这件事情在他回到太平村的时候就能去办的,但因为他回村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春耕时节,就算补种粮食也种不了了,所以便一直拖到了现在。

但现在不能再继续拖下去了。

因为夏收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夏种,春耕种麦子,夏种种糜子,这是关中已经传承了千百年的耕种规律。

事实上,糜子这种吃着喇嗓子的粮食,才是绝大多数关中人的口粮。

至于麦子,大部分需要用来交税,就算交完税之后还有得剩,大多数人家也根本舍不得吃。

而是会拉去卖给官仓或者粮商,一斤麦子换来的钱能够卖两斤糜子,对于绝大多数庄户来说,麦子不是粮食,而是钱。

眼下夏种在即,李让肯定是不可能错过的,毕竟他不可能天天去村子里蹭饭,一顿两顿还好,时间久了谁也供不起他这么个闲人。

至于他火器局监正的俸禄,就那点俸禄根本没法子让他过上咸鱼生活。

按照大唐的田土制度,他可以从官府领到一百亩田,再加上原身父亲传给他的四十亩永业田,那就是一百四十亩。

这么多地光靠人力根本不可能种得过来。

但村子里的大牲口就那么多,现在有钱也买不到大牲口,那就只能从工具上想办法了。

沉思片刻,李让开始埋头在纸上画起来。

他画的正是穿越者必备的种田利器,曲辕犁。

这种在大唐中后期才被制作出来的犁,堪称重点作弊利器,不仅能对田地进行深耕,更是能在关中现在普遍使用的直犁的基础上将耕田效率提高数倍。

直犁笨重,最少需要两个大牲口才能拉动,许多大牲口少的村落,只能选择用人拉犁。

而曲辕犁可以解放一头牛,便算是间接性的提高了一倍效率,再加上轻便很多,牛拉起来更省力,又能提高一倍效率。

直犁需要两个壮劳力来操作,轻便的曲辕犁却只需要一人。……

直犁需要两个壮劳力来操作,轻便的曲辕犁却只需要一人。

buff叠满的情况下,相当于提升了三倍的效率还多。

后世有一个国土面积很小的王朝,用大唐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大唐人口峰值将近两倍的人口,便少不了这种曲辕犁的功劳。

当然,那个王朝引进占城稻这种一年能够两熟甚至三熟的稻米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现在引进占城稻肯定来不及,那就先将曲辕犁做出来再说。

很快,一架与关中完全不同的犁头便出现在了图纸之上。

既然曲辕犁的图纸都画了出来,那水车与水磨也就顺便了,反正都是顺手的事情。

第二天,李让便拿着图纸找到了村中的木匠。

木匠姓张,家中排行老二,所以李让叫他张二叔。

张二叔望着李让拿过来的图纸,左看右看也没能看出这是什么东西,不由得蹙眉道:“这是啥么,看起来像犁,但莫见过这样式的犁吗。”

李让笑着恭维道:“二叔好眼力,此物便是犁,乃是小侄在直犁的基础上改良而成,不知二叔,这样的犁能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