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第1页)
李适之聽她語意悲涼,不覺怔住:「贖」?這小娘子莫非是誰家的奴婢姬妾?此時著胡服的女子,確實多半是侍女的。又或者……又或者……她生得這樣好,難道是平康坊曲中的女妓?待他反應過來時,女郎已走得遠了,一身深青衣衫在夜色中隱沒不見。
第16章行盡青山到益州
在沔水救了人的事情,我不敢告訴崔顥他們,怕他們責怪我不顧自身安危去救別人。因此,我在外閒晃許久,直到衣衫頭髮全都干透,才回了我們在漢中的邸店,代價便是不僅差點犯了宵禁,當晚還發起燒來。
在榻上輾轉難眠,我反覆自思:我水性尋常,為什麼要冒險跳河,救那素昧平生之人?
或許是因為我遙遙看到了他喝酒的樣子罷。那個人容姿甚偉,飲酒時意態豪壯,儼然以酒為友朋。那種姿態,和李白有種莫名的相似,亦與李白一樣令人心折。而至於他說他是通州刺史,我卻不放在心上。畢竟我救人也只因一時衝動,難道還要圖什麼補報不成?再說句輕狂些的話,我的養父裴公過兩年便要拜相,因為上次的變文事件,李林甫的兒子也欠我人情。若要政治靠山,我也有了,何必貪圖其他?
反倒是他問我家在何處,不免撥動情腸。這一路我與詩人們日夕相處,既時時覺得自己是個地道的唐朝人,又經常作為一個21世紀的來者,想到那即將席捲而來的歷史浪潮。
我究竟是哪裡人?
夜濃如墨,暗綠窗紗時為微風輕輕扣動。階前的槐花不時墜落幾瓣,如飛絮無聲。
幾日後,我們過了漢中、金牛,到了三泉縣,沿嘉陵江順流而下。棄舟登岸不久,便到了劍門關。蜀道難,是真難啊!
崢嶸崔嵬,倉山隱天,岎崯回叢……一切形容蜀道之難的辭句,都絕對沒摻水分。登上劍閣時,休說王昌齡了,連我也怕得想寫遺書。
我想像日後安史亂時,皇帝李隆基倉皇出逃至蜀中,「雲棧縈紆登劍閣」的悽惶模樣,心中戚然。史載王維因在皇帝出逃時扈從不及,而為安祿山軍隊所執,被迫受了偽官,此辱成為他人生最後幾年無窮愧悔的來源。
我一人之力不能扭轉歷史,卻也要守護我所在意的人們。我暗暗發誓,到時要讓王維及時追上皇帝的車駕,也要讓死於亂軍中的王昌齡儘早避難。而至於崔顥,他去世較早,逝於天寶十三載,倒是不必趕上這場大亂了。我想到崔顥也要離我而去,只覺酸楚難當,不由得趨前幾步,拉緊了他的衣袖。
又過數日,我們總算到了成都。成都確如左思《蜀都賦》中所寫,是水6所湊、豐蔚所盛之處,「棟宇相望、桑梓接連,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這座城市雖與長安、洛陽二京的莊嚴宏麗不同,卻也別有一番既麗且崇的豐盛風流。錦江兩岸人煙繁盛,高軒臨山,綺窗瞰江,比屋連甍,千廡萬室,人行江畔,猶若身在圖中畫裡。
劍南節度使張敬忠素性愛才,聽說王昌齡等幾位頂尖詩家來到成都,不僅親自批下文書,令王昌齡的搜書計劃更加順暢,又邀我們住到他宅中,更設宴相請。
席間他笑道:「當年讀到王十三郎『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的句子,只覺慷慨壯烈,心下起敬,又得知王十三郎作此詩時只有二十一歲……真是後生可畏。」
此時的大唐高官講究「出將入相」,張敬忠是監察御史起家,入了朔方軍幕,後來歷領平盧節度使、河西節度使等使職,輾轉主管數地軍政,歷經軍幕風霜錘鍊。如今他已近耳順之年,挾一方節度之威,容止間卻不失文氣,令人一見便生好感。
王維笑道:「未如節帥『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維從前聽到伶人歌唱節帥此詩,雖感朔方天寒地凍之苦,卻也心生艷羨,很想到軍幕中經歷一番。男子的功名,正應向馬上取得。」
在他們身邊久了,詩人之間的互相吹捧,我已聽得膩了,當下只是默默喝酒,卻越聽越覺不對:張敬忠放著此行的中心人物、比王維更有詩名的王昌齡不問,卻一直問王維的家事經歷、性情癖好,且越問越是高興似的。我緩度其意,心情逐漸沉重。
到了從武侯祠回來的那日下午,那隻靴子終於掉了下來。小院的粉牆上題了一詩,墨跡淋漓,筆力俊爽開張:
「時節易兮芳春,鳴碧柯兮鳥遷。薰風起兮南圃,步庭陰兮午圓。蝴蝶來兮翩飛,感歲華兮聞蟬。積愁思兮永晝,及深宵兮未眠。倚欄杆兮望月,何皎皎兮澄鮮。分明光兮四海,決浮雲兮經天。渺河漢兮西運,與北斗兮周旋。彼冰肌兮桂魄,表萬物兮清妍。舉金樽兮可掇,忽絕遠兮孤懸。傷高潔兮難近,恨余情兮不傳。」[1]
這詩深得魏晉之風,甚是清冽,借對皎皎明月的傾慕,表達自己對心愛男子的思念與情意。「傷高潔兮難近,恨余情兮不傳。」我反覆咀嚼這兩句,「這是誰寫的?」
崔顥有意無意地看了王維一眼,輕聲笑道:「張家五娘子寫的罷。」
張家五娘子,就是張敬忠的女兒了,我不意外。王維的表情也很平靜,平靜得甚至有點刺眼。想來,女郎家的示愛,對他來說應該是很尋常的事罷。我笑了笑,逕自進屋去了。
南方的蚊蟲比北方兇惡,武侯祠所處的地方又是「錦官城外柏森森」,草木多,蚊蟲亦多。當晚我手上起了兩塊紅腫,找了半天藥,才想起藥膏被崔顥拿走了。我不大習慣支使婢女,便自己出了房門去尋他。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