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应招夜进宫 (第3页)

作者:甘庄柳下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别的中下级将领吃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们这顿吃的是开封最出名的小吃——灌汤包子。您可能听了会大笑一番,认为梁太尉这么大的官员请客,请的竟然是灌汤包子?不太符合梁太尉的身份。我告诉您,您真的不了解宋朝,不了解开封。北宋的灌汤包子可金贵着呢!

一般人吃不起,就是官员也一般不敢吃,只有富商和高官才敢经常吃。北宋的灌汤包子有多贵呢?

我先说说北宋灌汤包子的的做工。灌汤包子就是将大骨或肉皮长时间炖煮,撇去浮沫,滤净油腻,熬出胶原蛋白,熬成一锅满是胶原的浓汤,待温度下降,浓汤凝结,变成半透明的“水晶脍”

(后世称之为“皮冻”

。别看后世的您觉得吃个“皮冻”

那是小菜一碟,但在宋朝那绝对是高科技的山珍海味),把皮冻切成小块,与肉馅儿一起包成薄皮大馅的包子,放在铺满松针或荷叶的小笼屉里蒸熟。这时候,皮冻彻底化开,在小笼包里出不去,将包子撑得鼓鼓的,轻轻一按,花枝乱颤,咬上一口,汁液飞溅,感觉不是在吃包子,而是在喝汤。

灌汤包子也不是开封特产,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特别是扬州的蟹黄汤包,皮薄汤多,馅儿更鲜,样子更好看,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制作成本更佳。汤包的关键自然是“汤”

,馅里没汤,不配叫汤包。高档灌汤包的汤汁来自于“水晶脍”

,低档灌汤包的汤汁来自于动物油———动物油受热融化,同样能冒充汤汁,唯一的遗憾是过于油腻,不利于健康。

北宋都城街市上常年出售“灌浆”

,此灌浆正是后世的汤包。宋代曾敏行在《独醒杂志》讲了一则与蟹黄汤包有关的故事:说是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当宰相的时候,某天请几百个下属一块儿吃饭,吩咐厨子做“蟹黄馒头”

,饭后厨子算了算账,“馒头一味为钱一千三百余缗。”

单做蟹黄汤包就花了一千三百多贯。当时米价一千二百文一石,宋朝一石米重约六十公斤,据此可以估算出一贯铜钱的购买力等于人民币二三百元。蔡京一顿蟹黄汤包消费一千三百多贯,折合人民币三十多万元。当然,一顿三十多万元的汤包不是蔡京一个人吃,是几百个人一块儿吃。但即使几百个人一块儿吃,一顿蟹黄汤包消费三十多万元也不是个小数字。

曾敏行也没有写明蔡京的下属共有几百人?,我们假设,共有三百名下属吃饭,这一顿饭每人平均饭钱就高达一千元左右。您还敢嘲笑梁太尉这么大的官员请客,请的竟然是灌汤包子?

总之,我们平时也吃不上灌汤包子,有公款请客,自然放开肚皮吃,吃饱了还要喝酒。吃喝了一晚,本没有我什么事了。但次日梁太尉派人通知,受第二批将官邀请,次日的晚宴由梁太尉和我再次作陪。我“勉为其难”

地答应了。不就是个吃吃喝喝的事么,我铁牛腹大肚圆,抄抄写写的事干不来,吃喝那一定胜任,而且还能为梁太尉代酒一二。

傍晚,叫侍卫再次回去传话,今晚和侍卫们又不回家吃了,还要陪梁太尉和同僚们进馆子。家里人也理解,做官么,不就是陪吃陪喝?有的人还要陪睡。但妻妾知道我铁牛长得丑,也没有那个女领导愿意叫我陪睡,这就放心了一大半。所以,古人云:“丑妻薄地家中宝。”

丑夫也是。

可是,酒饭才吃到一半,进来一名侍卫,将梁太尉的卫队长胡一鸣叫出去。很快,胡一鸣进来凑到梁太尉耳边悄悄说了几句。梁太尉便站起来说道:“诸位,宫里来人,本帅和李帅不再作陪,大家吃好喝好,不得醉酒闹事!”

说完,对着我说:“李帅,我们走吧。”

我也不知什么事,酒坛子刚烧热了,才想着好好喝几杯,就要跟上人家梁太尉接见什么宫里人,心里老大不高兴。但不高兴归不高兴,可脸上不能表现出来。人家领导愿意叫你作陪,这就是信任。你还想矜持?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于是,匆匆走出来。梁太尉小声道:“进宫!”

车马侍卫便都朝着皇宫里赶去。

按照惯例,这时候,城门、宫门均已关闭。日落之后,夜幕降临,京城的各道城门和宫门都紧紧地关闭着,仿佛一道坚固的屏障,将内外隔绝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的喧嚣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与寂静。但有传旨太监引导,必已通知城门、宫门守将等候。果然,一个小太监早已守在皇城下,护卫太监出来的禁军向上抛出令牌,喊道:“梁太尉已到,请打开城门!”

守城的将领们不敢怠慢,巨大的城门缓缓地打开,出了沉闷的声音。在门打开的那一刻,一道明亮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城门。紧接着,一辆华丽的马车缓缓驶出,马车的装饰华丽而庄重,上面镶嵌着金银珠宝,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马车的周围环绕着一群护卫,他们身着华丽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在马车的后面,跟着一队骑兵,他们骑行在黑夜中,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个队伍整齐有序,威武雄壮,展现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这是禁军护卫接引太监引导我们,也是预防不测。我们一行进了城门,城门便又很快紧闭。内城亦是如此,宫门查验更严。随着马车的前进,我们一行人穿过了城门,进入了内城。内城的景象与外城截然不同,这里是皇宫的核心区域,宫女和太监们穿梭其间,忙碌地进行着各种日常的勤务。在宫门口,我们再次接受了严格的查验。宫门的守将们仔细地检查着我们的身份和令牌,确保没有任何闲人能够混入宫中。他们的眼神严厉而锐利,仿佛能够洞察一切。在确认未携带任何武器后,我们才被允许进入宫门。宫门关闭时出了沉闷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是一种警告,提醒着人们皇宫的威严和神秘。进入宫门后,我们沿着一条宽敞的走廊前进。走廊两旁的烛火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使整个宫廷显得更加阴森。宫女和太监们低眉顺眼,轻声细语,仿佛害怕惊扰了宫廷的宁静。

我们穿过一层层的宫门,不断深入宫廷的内部。每一道宫门都有重兵把守,他们手持长枪短刀,威风凛凛,只许梁太尉和我进去,其他侍卫均被挡在宫门外面。这是宫廷的规矩,也是一种安全措施。梁太尉和我相继而行,他的步伐稳健而坚定,显示出他作为一位权臣的自信和威严。我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心中充满了疑惑。穿过了最后一道宫门,进入了皇帝的寝宫。这里是整个宫廷的中心,是皇帝的起居之所。

宫门旁守候的太监迎了梁太尉和我,带到寝宫里的御书房。“李叔叔”

早已守候在御书房门外,见了我俩,格外热情,笑道:“两位大人到了?快快进去,陛下等候多时了!”

于是,我们一前一后进了御书房,刚要跪拜,皇上赵佶笑道:“二位爱卿,御书房不必行此大礼,平身吧!

李公公,看座!”

“李叔叔”

急忙搬来一张矮几,叫梁太尉坐。我不敢托大,主动为自己搬来一张矮几,大大咧咧坐下来。赵佶笑道:“李将军不拘小节,不慕虚名,这脾性好!

这里就是个私下会面,就该不必拘谨!”

梁太尉也笑着点头。我则在心里想,你赵老头说得好听,我是揣摩你尚喜欢我,才不拘小节,假如有一天惹怒了你老人家,你还不是一样要砍我脑袋!

梁太尉道:“不知陛下深夜招臣前来,有何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