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审出案中案 (第3页)

作者:甘庄柳下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三天时间结不了案,我以尚方剑取你项上人头!”

李光耀道:“李将军,你。。。。。。”

我冷笑道:“李大人,别你了!

你还有两天半时间,两天后,我捧剑督案!

告辞!”

我本来想帮这帮蠢材研判案情,他倒好,嫌我出身行伍,不知此案之难。那好,我就热脸不贴你这个冷屁股了。

根据我提前安排的探子来报,这个贪腐案牵扯较广,涉及皇亲国戚多人,但案情基本明了。大理寺卿李光耀揣测不清皇上赵佶的意图,正在摇摆不定,而宗正赵崇柱又施压叫放过皇族。因此,迟迟结不了案。我假传皇上口谕,就是逼他秉公结案、快结案。

至于我是否假传了皇上口谕,当时只有我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别人不知。我到时来个死不认账,皇上还能咋滴?倘若惹生气了,我再来个反咬一口,说你娃诬告,看皇上信谁的?

我在家和妻妾团聚,老婆孩子热炕头,舒舒服服过了两日,也不需上班。两天后,我叫上所有侍卫,叫梁一刀捧了赵佶赐的尚方剑,雄赳赳地奔赴大理寺。

大理寺卿李光耀这回学乖了,也没叫门卫阻拦,也没摆官架子。听说我来了,匆匆出来迎接。而且,把我请到他的书房,叫我上座。还主动和我寒暄。寒暄之后,才说案情。这回也说得很详细。其实,也就是个态度。我是本案的经历者,基本案情也许我比他还熟悉。听他说,本案涉案大小官员28人,涉及皇亲国戚5人,涉案大型城池主官25人,我这个本案的经历者也不免吃了一惊。一个小小的空心敌台涉及大小官员、皇亲国戚58人,可见,堂堂大宋腐烂到了何等地步。

李光耀笑道:“李帅,您看,此案如何结案?”

我见这娃称呼我为“李帅”

了,也不藏着掖着,道:“秉公结案!”

李光耀笑道:“李帅,不知陛下是否有意偏袒皇家?”

我道:“这个无需顾虑,有我担着,你只管秉公结案即可!”

李光耀笑道:“李帅,既然这样,我先报给刑部审核,御史台监督。”

我笑道:“这次先绕过刑部、御史台,你我二人先进宫禀明陛下再审核不迟。”

李光耀面露喜色,笑道:“有李帅担着,我怕他刑部、御史台什么?不过为秉公结案多设置了两道障碍罢了!”

我笑道:“这就对了,李大人也是性情中人,对我胃口。他娘的,审个案子,这个说情,那个阻扰,还怎么秉公结案?李大人快快安排奏折吧!”

李光耀大笑道:“知我者李帅也!

我便立刻安排!”

您以为大理寺卿李光耀为何如此高兴?就是因为宋初中央三大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太宗时又在宫中增置审刑院,复核大理寺所裁断的案件,监督刑部的复核工作,实际上是代表皇帝控制司法。这样,机构重叠、职权重复,使得司法程序更加混乱。因此,宋神宗撤销审刑院,其复核职能划归刑部。其中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理”

是对法官的称呼、“寺”

指官署),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同时对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具有重审权;刑部有权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并对大理寺与地方上报的案件具有复核权;而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可称得上是皇帝的“耳目之司”

,监督各级官吏和大理寺、刑部的审判工作,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和受理行政诉讼案件。也就是说,名义上大理寺是最高审判机构,但上面还有刑部和御史台两个找茬的婆婆,事事掣肘。如果再有朝廷大员监审,就更难有独立的审判权。

所以,大理寺卿李光耀第一次遇到我这么个随和宽容的钦差大臣,自然喜不自胜。喜不自胜之后,便匆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