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遇袭 (第1页)

作者:朱楼醉茶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第133章遇袭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间已是天启六年的二月底。

关渡城东的基隆河畔,一座在巴赛人看来气势恢宏的木屋傲然耸立,木屋底下作为支撑的大柱子足足有三十多根,每一根都需要两人合抱才能抱拢。

那是铁之王武朗征召了十余个村社的数百名青壮,耗时八天才修建完成的宫殿,应该是东番土著历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堪称是巴赛族文明史的里程碑。

以房屋支撑柱子的数量和粗细来区分房屋主人的贵贱,这是铁之王口头颁布的礼仪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人都不能逾越身份修建房屋。

这当然是林海给他出的主意,参照的是这年代东南亚诸多国家的通用做法。

比如在菲律宾群岛南部的棉兰老岛上有一个马巾达瑙苏丹国,苏丹的王宫就建在一百八十根大柱子上,远比当地的其他建筑都要高得多,四周都建有宽阔的楼梯用于攀登。

武朗的王宫当然还无法与那些早已成熟的东南亚王国相比,他所统辖的还只有二十多个村社,子民总数不过六千人。

但他的国土面积已颇为广大,基隆河西段上百里,以及淡水河入海的十里,这两段河流北岸的村社已经全部向他臣服。

同时,他的军队正在沿着基隆河向东推进,铁之王的国土正在像瘟疫一般急剧扩散,快得连武朗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得益于林海为他制定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凡是归顺的村社在上缴贡赋的同时都可以获得贸易的机会,而只要是反抗的村社,则无论男女老幼全部会沦为奴隶。

越早归顺或者主动归顺的村社都可以在贸易中获得优势,比如最早归顺的圭柔社,他们已经拥有了大量获得铁器的机会。

这是铁之王的国人——原沙巴里社村民才有的待遇,铁器在武朗的王国中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属于最严格的贸易管制品。

因此,除了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两个村社生了群体反抗事件之外,其他的村社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向铁之王臣服。

武朗已经从臣服的村社中征召了三百多名常备军,这些战士同时也兼任税吏,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从关渡城买到的精铁短矛或锋利的钢刀。

这支常备军可以很好地完成征收贡赋和王国扩张的任务,扩张的过程已经变得很简单,要么是主动要求归附,要么就是传檄而定,已经基本上不会生流血事件了。

所以铁之王率领他的全体常备军出征已经是较为罕见的情况,除非是帮助他治下的村社向淡水河或基隆河南岸的敌对村社复仇。

其余大部分时候,武朗要么是带着亲卫在治下的村社巡游,要么就是在他的王宫里垂拱而治,包括划定各村社的领地、调解治下村社之间的纠纷、主持解仇仪式等,还有就是判决涉及到贵族的民事案件,一般平民之间的争端仍由各村社按照原来的习惯做法处理。

在武朗集中处理政务的时候,林海也会来到他的王宫,就在铁王座后的房间里旁听,伦第一给他充当同声传译。

每当武朗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就会让所有人都退出房间,然后恭恭敬敬地征求林海的意见,再一一照办。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大部分时候他都可以独立完成政务的处理。

林海在听完武朗处理政务后,也会适时地对他当天处理政务的表现进行点评,并给他讲述一些怎样当好国王的道理。

这天,武朗处理完了政务,林海正在对他进行国王养成班的日常教育:“所谓君王二柄,就是刑和德,光有刑没有德,你的王国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

之所以要手把手教他怎么做王,主要还是担心这个新建立的王国会失去秩序。

在那两个反抗的村社里,目前还有一些在逃人员,武朗除了派出军队持续搜寻之外,还开出了高额的人头赏。这些人已经连做奴隶的资格都没有了,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也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目前关渡城的居民还不允许单独外出。

不过在逃的人员已经越来越少了,巴赛人毕竟不是旧石器时代的猎人,离开了集体协作的农业、狩猎和采集,个体很难长时间在野外生存。

这些都是小问题,林海担心的是因为武朗为政失德,导致已经归顺的村社生群体反抗的恶性事件,那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王国的秩序很长时间都难以稳定。

这将会给后续的移民造成威胁,毕竟目前关渡城中基本都是武装人员或集体劳作的奴隶,下一批移民就会是以农民为主了,他们需要分散开来去开垦田地。

如果武朗的王国不能稳定秩序的话,那林海扶持土王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还不如直接用自己的军队去武力征服附近的村社。那样就会和后来的西班牙人或荷兰人一样,人数太少都不敢出城。

光靠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些土著最擅长的就是逃跑,他们的村子可以在一夜之间就全体迁徙得无影无踪,必须要把他们纳入王权的秩序下管理起来。

正当林海在给武朗讲授《韩非子·二柄》的时候,一名铁之王亲卫突然跑了进来,慌慌张张地跪在地上禀报道:“王,好多好多雷朗人正在向王宫杀来……”

武朗霍然从铁王座上站起:“你说什么?有多少人?”

那亲卫惶然道:“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青壮年男子,至少有上千人。”

武朗吃了一惊:“怎么可能?雷朗人最大的村社也就两百个青壮男子,怎么可能一次性来这么多人?”

“是真的,至少有十个以上的村社达成了同盟,他们是早有预谋啊!”

“快,召集所有在王宫附近的军队,随我出战!”

武朗拔腿就要出门,却被林海一把拉住:“且慢,出什么事了?”

伦第一先是对武朗翻译了林海的话,接着又向林海说明了情况。

武朗对林海的指令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服从,闻言立马停住脚步,只听林海沉声道:“先问清楚,雷朗人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谁看见的?”

所谓雷朗人,就是淡水河上游和基隆河以南的土著民族,村社数量和总人口都比巴赛人要略多一些。

台北地区的东番土著主要分为巴赛族和雷朗族两个民族,大致以基隆河以及基隆河汇入后的淡水河为界,巴赛族占据靠北的沿海地区,雷朗族则占据靠南的内地。

两族的语言和习俗基本上完全一致,实际上就是同一个民族,只是因为河流的自然分隔而形成了些许差异,后世也有人把这两者统称为凯达格兰族。

就像沙巴里社和八里坌社一样,许多隔河对望的村社之间都有仇怨。最近这两个月,武朗好几次都率领自己的军队,越过基隆河,帮助自己治下的巴赛族村社向对岸的雷朗族村社复仇。

想不到如今这些雷朗族竟然联合起来,想要对铁之王开展报复,而且参与其中的竟然至少有十个村社,这在台北土著里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林海的第一反应就是消息来源不可靠,毕竟这些雷朗族村社彼此之间也是世代仇杀。

甚至因为没有河流的分隔,这些同族之间的资源争夺更加激烈,仇怨还要更深一些,这点在巴赛族村社之间也差不多,像基隆的金包里社和大鸡笼社那样比邻而居又关系融洽的情况那是少之又少。

东番土著的村社若要联合开展军事行动,那是需要解仇、交换人质等一系列宗教仪式和政治行为的,大致就和汉朝时期羌人部落要达成临时盟约时所做的一样。

如果是十个村社达成联盟,那所有敌对村社之间都要两两举行解仇仪式,然后所有敌对或没有交往的村社之间都要互派人质,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武朗听了林海的话,继续问那亲卫:“你说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是谁看见了大批雷朗人,他们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是属下亲眼看见的,当时我正在圭柔社,王,伱是知道的,我前不久和一位尊贵的圭柔社女子订了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