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汇文阁 (第1页)

作者:寒江钓客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内掖宫皇极门以东有一片独立的建筑群,名字叫文华殿,它由东北相连成折字型的两个主殿和西南两个偏殿构成,是明代皇帝每旬三次经筵的地方,也是皇子皇孙们读书的地方。

在主殿南厢有一个阔大的厅堂,门挂着黑底金边的鎏金匾额,上书“汇文阁”

三个大字,它原本是万历皇帝参加经筵临时休息的地方,后来因为储位之争,万历皇帝和内阁产生了矛盾,虽然叱退了多位阁员,但最终还是依从了内阁的建议——立皇长子朱常乐为太子。现在厅堂西面和北面依然排列着许多雕花书架,上面搁满了各色线装书就是明证。只是万历皇帝从此以后心灰意懒,不再参加内阁举办的经筵,这个小书房也就慢慢变成了皇子们读书的地方。

沿着南边高大的雕花窗一直到厅堂后边,排着五列六行大约3o多张红木方桌,上面放满了笔墨纸砚,大大小小的皇子皇孙们和一些皇亲贵戚的陪读们规规矩矩得坐在桌子后面,正在专心听堂上一位老人的讲解。

老人面目清矍,胡子花白,此时正讲到兴高采烈处,凌厉的双目炯炯有神,“那南唐后主灭国以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闲王,居于汴京王府。面对这样的处境,他不思夹起尾巴低调做人,反而每日里悲秋悼月,思念故国,写些悲苦悼亡的文章,这不是找死,是干什么呢?”

老人站起身来,端起桌子上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接着说道:“偏偏这南唐后主李煜是个有才的,他写的词几乎每一都是经典。谁能背一给大家听听?”

桌子后面年龄大的倒没怎么举手,年龄小的懵懂无知自然也只是乖乖的坐着,只有年龄不大不小的手举得最高。

坐在第二排中间一个面目清秀的少女引起了老人的注意,他用手里的扇子轻轻点了点,那少女站起来用尖细圆润的声音背诵道:“《虞美人》李煜,春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有东风,故国不堪回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词最妙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徽媞,你给大家说一说,这句妙在何处?”

那老人问。

“这一句连用设问和比喻,既用设问强调了愁之深重,又把忧愁比作春天时一江向东流去的暴涨的长江水,形象得写出了愁的深广、宽阔和连绵不绝。”

女孩儿用银铃般的声音准确点评了这一句词的妙处。

“说的好,李煜的词确实写的好。可是我为什么说他写词是取死之道呢?”

老人的话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

“鱼儿善游,常死于蛟龙之口;鸟儿高飞,却丧身鹰隼之腹。无才不可怕,怕的是有才不会用,怕的是不会任用有才之人。”

一个面色文静的青年站起来说道。

“王爷说的很妙。那么王爷能不能说说这李煜错在哪里呢?”

老人继续问道。

“方大学士这个问题问的好。”

那青年微笑了一下,继续说道,“世人常常嘲笑蜀国的末位皇帝阿斗是烂泥扶不上墙,特别喜欢嘲笑他的典故是:被魏国封为安乐公以后,司马昭问他还想蜀国吗?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世人却不知道,他的这句话回答的好啊!”

“由校哥哥,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徽媞站起来问道。

年龄小的朱由崧他们也坐在后面吆喝到“二哥,这话说的不对吧?”

“世事纷纭,顺境万事可做,最难处的是逆境。逆境难处,难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伏低做小。做人和治国也是一样的,《道德经》中有句话:“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朱由校说完,缓缓的坐了下来。

“你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并且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李煜写词为什么是取死之道?你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阿斗的“乐不思蜀”

为什么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