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章献明肃皇太后 > 第461章 萧太后4

第461章 萧太后4 (第3页)

作者:十里木樨林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可以说,王继忠是促成澶渊之盟的缔造者;他更希望以回家的方式表达对宋朝继续效忠的愿望,但誓约中“双方应遣返越境逃亡者”

,让王继忠无法回到宋朝。

忠,要求忠贞不2,在《论语》中被神圣化的道德概念,而易主就是不忠,忠,表现为杀身成仁和民族意识。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存在差异。

澶渊之盟后,双方定期交聘,每次宋使都会单独带给王继忠一份礼物。

王继忠每次收到礼物,都会恸哭;因为他的原配夫人及儿女都在北宋,他很希望回到北宋。

王继忠曾说“继忠自服汉人衣冠,称未死臣;每向南哭拜不起。”

但宋真宗为了和平也只能忍痛拒绝王继忠。

王继忠并没有辜负他的“忠”

字,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造就了他的不幸,命运给他安排了一幕悲剧。

站在“正统”

的立场看,王继忠没有杀身殉国是耻辱,然而,促成南北罢兵,又可以说是忠义之士。

这种看似忠贞有“2”

的矛盾,恰体现了“古人尽忠,止能忠于一主,今河间王(继忠)结南北欢好,若此可谓尽忠于两国主”

《辽史拾遗》引《王文正公笔录》。不是一种大义大忠吗?因之,同情王继忠的人,就为他记载了占卜者所言“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

的故事,也是为其解释一种“忠”

因为檀渊之盟,宋辽二国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百姓对王继忠很是感恩。

王继忠死后,宋辽双方都给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一个“汉奸”

能混到这份上也算出类拔萃的了。

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在经历几十年战争后签订的盟约,开启了两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友好。

宋朝自高粱河、雍熙北伐两次失败后对辽一直心存畏惧,相反,辽基本摸清了宋的底牌开始南征不断扰宋。

澶渊之盟前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宋真宗惧战欲迁都南逃;唯寇准力请真宗御驾亲征。

真宗虽畏敌但并不糊涂,在刘敏的力劝下最后接受了寇准的建议北上抗敌。

宋真宗御驾亲征大大激励了宋军的斗志,将士一箭射杀辽军第一名将萧挞凛是战争的转折点;萧太后提出了议和的建议,宋真宗正求之不得。

所以宋是在一片大好形势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宋辽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各自撤兵,互不侵犯;宋每年给辽岁币白银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双方在边境开展互市贸易。

毫不夸张地说,萧太后在澶渊之盟中功不可没;在很多演义小说、戏剧中对萧绰的形象进行丑化,这实际对她是不公平的。

萧绰开始临朝听政时和韩德让的绯闻也是一直流传至今,不管是真是假;韩德让在辅佐承天太后这一点上,确实尽忠竭力。

萧绰对韩德让的宠信和提拔也是毫不吝惜,甚至命辽圣宗对韩德让以父礼相待。

在韩德让的尽力辅佐之下,承天太后重用了一大批汉臣;比如王继忠,本是宋真宗的旧臣,后降辽,做起了宋辽两国的调解人。

澶渊之盟的达成,王继忠是功不可没的;王继忠两朝为臣,两边还都信任他,可见宋辽统治者的心胸有多开阔。

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后世始终众说纷纭,一方面澶渊之盟的签订避免了长年的战乱;加强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对于宋来说,用三十万银绢换和平是很划算的买卖;也不再想收复幽云十六州。

另一方面宋统治者避战求和,软弱外交为边境一时苟安;签订不平等条约,也让宋辽两国从此不再居安思危;后来面对女真的崛起,无力反抗。

不过总体看来,澶渊之盟带来的影响还是积极的;为中原和北部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对中国未来的展进程起了推动的作用……

喜欢章献明肃皇太后请大家收藏章献明肃皇太后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